独立联盟—下一站何方
很多人看篮球只看NBA,看摔角只看WWE。但是,就像篮球不代表只存有NBA一样,摔角并不等于WWE。
独立联盟,一个从兴起便被世人所争议与排挤的名字,在WWE所引领的PG政策的包围与吹捧下,愈发显得扎眼与迷离。我承认在权欲膨胀、人际淡薄,社会压力极速扩大化的大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和消遣来调剂与麻痹自己。我亦承认看惯了WWE动则数百万烟火与道具堆砌出来的华丽场景的人们,对于独立联盟简陋、粗鄙的擂台和场边疯狂而又暴敛的小镞摔迷所表现出的趋之若鹜和嗤之以鼻。诚然,在资本运作市场化的今天,缺乏必要的媒介手段和风险投资,独立联盟完全不可能同银元堆砌的WWE帝国相抗衡。甚至处于转型期的TNA,在放出了Hulk Hogan、Ric Flair、Eric Bischoff乃至Jeff Hardy等重量级噱头后,却仍只获得了同WWE二级Show相持平的收视指数——随后的几期再次被打回原型。这是TNA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很抱歉我再一次将TNA放置到了独立联盟的讨论范畴中。尽管TNA已经开始意识到扩大影响力对于其收益的贡献——从续签大宗电视合同到网罗摔角巨星,从调整宣传模式到正式同RAW宣战。从表面看来TNA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商业运作。但成效呢?我不敢妄下结论。至少从那场炒得沸沸扬扬的收视之争看来,这一结果是令我失望的。我期待TNA的华丽重生,我期待TNA的破茧成蝶,我期待周一晚间WCW Nitro vs. RAW IS WAR式的火爆上演。但从短期看来,这一想法是不现实的,甚至于,这一想法永远不会实现。TNA不是WCW,Impact不是Nitro。说到底,TNA不会抛弃独立联盟式的运作手段。如果可以,那么它也将不再被称为TNA,而是,下一个WWE。
如果说TNA不能属于原汁原味的独立范畴,那么ROH应该是这一领域的龙头老大了。没错,龙头老大,多么宏伟的一尊称谓。纵使搜遍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独立联盟,论及地位、规模,至今尚难有出其右者。可是,在这一头衔前加上“独立界”三个字,这尊称谓便瞬间变得渺小无比。是的,这便是摔角行业的现有格局。当TNA期盼通过巨星模式对WWE有所追赶甚至反超时,它所带来的只是短期内的痴人说梦。孰不知,曾与之齐头并进的ROH,此时却早已被落下了大半个位置。无外乎有先哲言道:摔角行业WWE仍是第一,TNA处于远远落后的第二位,ROH处于距离更远的第三位,其他独立联盟则更远的落后于ROH。这并非意味着ROH没有做出变革——从最初的DVD多渠道销售到如今的签约电视合同,ROH也在尝试着向多极化的经营模式发展。只是,ROH的风格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达到另一种高度。
很多摔迷对于WWE的评价充满了争议,但但凡看过ROH的人对其的评价却是出奇的相似:华丽,刺激,快节奏。不可否认,ROH的比赛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并非借助华丽的包装,纷繁的造势,而是彻彻底底的运用擂台的技巧,发挥实战的效用。可以说,很多精彩比赛的观赏程度,是现今TNA也难以企及的(NWA-TNA时代的比赛跟ROH很像,不过现在早已物是人非)。如此叹为观止的比赛,所吸引的却仅仅是小规模的眼球,从某种层面而言,排出资本因素,受众需求是缘此现状的重要原因。ROH的比赛充斥着令人惊叹的高飞,穿插着实用经典的锁技,但技巧毕竟不是剧情,当摔技的出新速度跟不上受众的审美需求,剧情便有了它“合理”的用武之地。甚至于,剧情可以掩盖摔技的缺失与不足。很可惜,ROH在形象的塑造上难有建树,而对于受众而言,有一个名叫“审美疲劳”的词汇亦常萦绕于比赛之中,而这也加剧导致了收视度的流失。我承认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忠实摔迷,是真正的为比赛而喝彩的摔迷,他们对于摔角本身的激情,就像现场那拨稀少、却又永远似曾相识的面孔一样,发自内心为每一次精彩的摔击而呐喊。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想要扩大影响,必须增加最基本的受众层面。如何增加受众?简单而言,就是让不看摔角的人逐渐关注这项运动。早期的摔角,妇女和儿童是很少参与到收视其中的。如何增加这一部分的受众?剧情。妇女的肥皂剧,儿童的卡通剧,统统搬到擂台中。打着摔角的旗号做着娱乐的内容,既保留了行业的本源又开发了新的群体,这便是WWE宁愿抛弃一切也要做成PG的根本原因。现在,望着现场随处可见的儿童,听着妇女因偶像的出场或脱衣亮相而发出的一声声尖叫,我们不难想象Vince McMahon们在背后窃喜地数着钞票。反观ROH,这种场面根本不会看到。当然,对于那些摔迷而言,这种场景也不想被复制亦或看到。那意味着,ROH,也许已经变成了独立版的WWE。
说到ROH,便不得不提及近日在NXT隆重登场的Bryan Danielson,也就是现在的Daniel Bryan。熟悉独立界的人都会知道,Bryan在独立界的经历可谓丰富。从初期的BCW、APW到早期的ECWA,从中期的IWGP、PWI到后来的PWG,直至在ROH攀上生涯的第一次顶峰,游走于各种独立联盟的经历让Bryan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而同Naomichi Marufuji、Kobashi Kenta等日本高手的交流更是提升了其临场的作战技巧,为其全面的身手打下了基础。ROH的经历是Bryan职业生涯的一笔财富,与Austin Aries的那场三局两胜赛更是堪称独立界中教科书般的对抗。所以,当Bryan Danielson宣布签约WWE,当那个当初放言永不踏进WWE半步的人进入WWE的赛场,我看到的是利益背后的无奈。而明眼人会看出,与其说WWE安排The Miz作为Bryan的擂台导师,莫不如说The Miz作为Bryan的Mic导师。同样,与Chris Jericho的首场较量,仍保有独立风格的Bryan显然不适应WWE的节奏,尚需更多“WWE比赛”的磨练。而WWE向来对那些技术出众,但身体条件一般、缺乏塑型特点的独立选手很不感冒(这一点当年的CM Punk是个例外),Bryan Danielson算是做了一个好的开端。不知道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立选手进入WWE的视线。就像Austin Aries曾经说过的那样:每个摔角手都梦想赚钱,而那里(WWE)是个能赚更多钱的地方,如果时机成熟,我当然会做出选择。
谈到NXT,不知诸位是否还记得它的前身,那个曾经以极限和硬核闻名于世的联盟——ECW!早期的ECW作为独立联盟存在于行业中,开创了硬核风潮,将武器、械斗加入到擂台比赛中,创造了血腥、极限的硬朗风格,彻底颠覆了行业格局。可以说,其后的CZW、XPW等以暴力著称的联盟无不带有ECW的影子,而WWE将ECW收至囊中也是看中了其极限的竞技风格。无奈随后的PG政策将ECW打落谷底,在经历了2年的苟延残喘后,早已名不对题的ECW最终寿终正寝,结束了其18年的辉煌历程。其实,ECW的终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独立业界的生存状态。尽管CZW、XPW的大赛依旧办得有声有色,但门票收入、周遭产品运营收益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危机对WWE的冲击尚难估计,但对独立联盟尤其是中小联盟的冲击却是致命的。大量联盟关闭、破产,赛事推广人或丢饭碗或转投他业,只有少数如JAPW、NWA、PWG、PWI等仍艰难维持运营,但赛事投入却大幅缩水。除CZW等尚具特色的Show场还能保持数百人以上的规模,其余赛事的门票收入一片惨淡,很多时候摔角手们不得不面对场下几十人的观众队伍而去卖力表演——该高飞时就高飞,该动器械就动器械——这也是我对这些选手颇为尊敬的一个原因。曾有“著名”摔角手坦言,只有在面对万人以上的Fans群前,他才会付出全部的精力——平时的工作只是走走过场。反观独立界的这群可爱的人们,永远只会用行动来诠释“敬业”一词的含义。我曾看过一场Show,现场摔迷只有20余人,但擂台上的选手们依旧使出了铁丝、图钉等器具,最终在一片血肉模糊中结束了战斗。现场的20几名摔迷,至始至终呼喊着那个联盟的名字,而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逝去的那个名字,那个,永远在擂台上空挥之不去的口号:
E-C-DUB、E-C-DUB、E-C-DUB……
可能有人会问到:如此少的收益,独立选手通过什么来赚钱?其实,相较于WWE、TNA对于门票的重视,独立Show场的门票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不够WWE顶级选手一张头等机票钱)。赛事推广人是连接独立界与市场运营的桥梁,除了少之又少的门票收入,网站推广、赛事宣传是整体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广告也是重要的一环,赛后相关产品,诸如DVD、视频投放等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个别独立联盟的转播合同(如ROH)也逐渐步入正轨,成为利益的新增长点。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渐渐消融,相信经历了寒冬的独立界,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新一轮春天。
谨以此篇为那些拼搏在摔角行业底层的斗士作以由衷的敬意!
2010-03-19 17:23
很久以前为摔跤画的一点4页小漫画,刚找稿子时发现的,还没在别处登过,现在在这里发一下。因为昨晚这里的相册打不开,所以用自己的百度空间图。却被冤枉说是百度找的,现在重发声明一下。
2010-03-16 00:19
Steve Austin原名:Steven James Anderson出生日期:1964年12月18日出生地:Austin, Texas , US别名:Steven Williams艺名:"Stone Cold" Steve Austin职业:职业摔角手/演员教练:Chris Adams身高:...
2010-03-07 11:40
Criss Angel原名:Christopher Nicholas Sarantakos生于:1967年12月19日出生地:East Meadow, New York, U.S.(美国纽约的东梅多郊区)出道年份:1997年Criss Angel是魔术师、擅长表演脱身术及各种特技...
2010-03-02 21:45
2009年,TNA经历了转折性的巨变,数年来处于被WWE的巨大光环所笼罩的阴霾下,市场营销以及行业宣传上的瓶颈始终成了他们发展的桎梏,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更是让他们始终无法展开与WWE正面的对抗,有人会说Hulk Hog...